电铃响叮当说课稿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8-31 05:14:45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电铃响叮当说课稿,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电铃响叮当说课稿相关的文章。

篇1:《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

《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


(资料图)

《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 10月20日,我执教了《电铃响叮当》一课,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中的第五课,从学校中常见的电铃这一典型的能量转化装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电磁铁的问题。围绕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运用电磁铁设计三个活动。制作电磁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电磁铁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方案。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一、实验器材短缺情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 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和关键。 每组两个粗铁钉、两个细铁钉,可以做铁芯粗细的对比实验;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可以做电流强弱的对比实验;两根细长漆包线、可以做线圈匝数的对比实验;另有一根粗漆包线,可以做漆包线的粗细对比实验;在连接电池和电磁铁中间的导线长短,也可以做对比实验;还有实验必需的导线,若干的"小圆片。 学校最早购进了23套电磁铁实验套装,里面有两个粗铁钉、两根漆包线和一包小圆铁片。但是这个材料中粗铁钉是铁制的,很容易生锈,一生锈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比如说,切断电源,仍然保留磁性。漆包线和导线容易断,损耗较大,每次做完实验都会断很多;电池的电量由于学生操作不当,不及时切断电源,也容易消耗;小铁片每做一次实验,都会掉几片。所以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准备有一定的难度。 措施: 1、调整、搭配,发挥现有材料的最大性能。 学校仪器室现有的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现在科学课教学的实验需要,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充分的筛选、整理、调整,就能尽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比如说,我在上《电铃响丁当》这节课时,所用的导线、电池盒和开关,就是三年级科学《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套装里的材料。里面的导线还带U型铁片,让学生用这U型导线连结电池,比较方便,解决了学生去两头漆皮的问题。 2、发挥学生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 学校有一千名学生,就来自于近一千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特色,发挥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上这节课我了解了一下我们班级中正好有几位学生家里是开小五金店的,于是本节课的粗铁钉就由他负责准备,用完后还给学生,不耽误销售。像这类材料,平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它保存好,还可以供以后每次教学时使用,一劳永逸。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有结构的材料,有效的使用材料,才能使学生较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二、实验分组情况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实验教学秩序的混乱。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和好奇,而这两点是科学实验课堂最难把握的。 课前我根据学生的成绩、动手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合理搭配原则,给学生充新分组,并且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全班分成9组,每组8人,围圈坐。在《电铃响丁当》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小组分公更细致化,责任具体到人:两个人缠线圈、两个人装电池、两个人接导线,两个人记录。通过这样的分组,让每位组员都有目的做事、有时间交流、有机会展示。 每位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在这节课的实验中,各小组都是有序地做着实验,经过小组共同努力,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出科学结论。这样分工使课堂活而不乱,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半年的教学培养,已逐步形成分组实验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仪器的正确操作。培养的9个小组长具备了任务分配、组织研讨、分析汇报等能力,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助进作用。

篇2:安全教育教案:电铃

活动准备:

事先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铃的知识。

挂图四幅、电铃一只

活动流程:

谈电铃→欣赏理解故事→倾听录音故事→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谈电铃

出示电铃,问:“这是什么声音?你在哪里听到过?”

谈谈电铃有什么用。

欣赏理解故事

导入:森林里的动物家里也按上了电铃,这些电铃有什么用呢?我们来听一个《小老虎电铃》的故事。

教师看图讲述故事

问:电铃是干什么用的?小猫生病怎么办?小羊生病怎么办?小老虎为什么从来没有按过电铃?他很想按点铃,结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次他真的生病了,他们会走吗?

倾听录音故事

导入: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丰富词:轻请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讨论: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篇3:安全教育教案:电铃

问:你喜欢小老虎吗?为什么?

小老虎按电铃有什么危险?

生活中有哪些电铃、电话不能随便按或打的?

(119、110、120、门铃、医院的电铃等)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倾听感受作品,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在倾听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理解“轻轻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篇4:电铃的解释及造句

1、我可够得着那个电铃。

2、虽然电最初只是作为家庭照明的手段,但不久,电就为留声机、电暖炉、电铃、热水器和电梯提供动力支持。

3、他按一下电铃,仆人就来了。

4、最近,学校沿途装置配备监视用摄影机与紧急电铃的贩卖机,以保护孩童。

5、电铃在床的旁边。

6、楼下的门道里有个信箱,可从来没有装过信,还有一个电钮,也从没有人的手指按响过电铃。

7、我按了一下电铃。“马上会来人,我要命令他把您弄出去!”

8、您有事情唤服务员,请按电铃。

9、本设计中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7系列PLC对校园电铃进行控制。

10、本设计显示采用西门子S7系列PLC对校园电铃进行控制,程序运行可靠且编制简便易行。

11、介绍一个用F1系列PLC控制的`教室电铃自动装置,其性能可靠,计时准确,使用方便。

12、同时会注意到,尽管电铃仍在响,但声音逐渐变弱,直到几乎听不见。

13、第二个报警电铃环中重用段显然可重用代码尝试失败时。

14、请允许我向您推荐带有指令和电池的电铃,只要七卢布六十戈比。

15、本文介绍了控制校园电铃运行的基本形式。

16、有一个不能用的电铃,旁边挂着一张卡片,上边写着…

17、斜井提升应同时设立电铃和电话两套信号系统。

18、此外,敲门、按电铃,或者打电话时,也应该先自己报名号;

篇5:故事小老虎电铃教案

故事小老虎电铃教案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倾听感受作品,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在倾听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理解“轻轻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活动准备:

事先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铃的知识。

挂图四幅、电铃一只

活动流程:

谈电铃→欣赏理解故事→倾听录音故事→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谈电铃

出示电铃,问:“这是什么声音?你在哪里听到过?”

谈谈电铃有什么用。

欣赏理解故事

导入:森林里的动物家里也按上了电铃,这些电铃有什么用呢?我们来听一个《小老虎电铃》的故事。

教师看图讲述故事

问:电铃是干什么用的?小猫生病怎么办?小羊生病怎么办?小老虎为什么从来没有按过电铃?他很想按点铃,结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次他真的生病了,他们会走吗?

倾听录音故事

导入: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丰富词:轻请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讨论: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安全教育

问:你喜欢小老虎吗?为什么?

小老虎按电铃有什么危险?

生活中有哪些电铃、电话不能随便按或打的? (119、110、120、门铃、医院的电铃等)

篇6: 铃儿响叮当教案

教学目标

1.透过学唱《铃儿响叮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民歌的音调。

2.指导学生全曲要唱得活泼、欢畅,歌声整齐,吐字清晰灵巧,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

3.培育学生爱自然、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并能在歌声中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欢快简单的情绪,并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所蕴涵的跳跃的、极富推动力的律动感。

2.有感情地演唱及音乐的艺术表现,唱准乐曲第二部分的旋律。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这是一首闻名于世的儿童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跌宕起伏,形象地描绘了雪橇在不平的山路上跃上滑下的情景。第二乐段的旋律大多是平进,表现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内心的激情,旋律清新飘逸,好似清脆的马铃声,唱时要注意音准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时光已进入冬季,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的来临前夕。春节是许多人盼望、向往的,这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期望的佳节。所以,除夕那天家家团员,围坐一齐庆贺佳节。欧美人普天同庆的日子是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定于每年12月25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齐,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出示图片)欣赏英文歌曲《铃儿响叮当》(板书课题)。

三、学唱歌曲

1.欣赏美国的圣诞歌曲《铃儿响丁当》,边听边想想它的情绪是怎样的?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这快乐的歌曲。

(高兴,欢乐,愉快,活泼。)

2。朗读歌词

2.简介歌曲

这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作于1857年,又叫《雪橇歌》。

【雪橇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不居住在北方的人们很难体会乘雪橇滑行的乐趣,但我们大多是从电视上见过雪橇,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运送物资的,之后主要是供旅游者娱乐和用于体育比赛了。一般都使用马拉的。】

歌曲原为一首嬉戏歌曲,为人们冬季滑雪所唱,副歌中的“丁丁当”就是模仿雪橇的铃声。之后,该曲又逐渐成为圣诞节等节日晚会上所唱的祝酒歌,由于旋律简单、活泼,深受美国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流传。

篇7: 铃儿响叮当教案

1)聆听范唱。想一想:歌曲能够分为几个乐段?(学习反复跳跃记号)边听边打节奏(两拍一下)。

歌曲最后一句应用什么力度来表现雪橇由近到远的情景?(渐弱)

2)学生随范唱轻轻唱歌词。师纠错,注意弱起(课件显示),难点重点练习,再轻声跟唱。

3)学习二声部合唱

4)歌曲处理:

在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马拉的,马的脖子上还系着铃铛,雪橇上乘着欢乐的孩子们,他们迎着大风,扬鞭歌唱,再次聆听范唱并在第二乐段打节奏(一拍两下)。

思考:假如我们坐在雪撬上会是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小结。)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勇敢、自信、乐观的精神。

强调:要求用明亮、欢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跟着歌曲伴奏演唱。

4.营造氛围:

1)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为第二乐段伴奏(铃声、马蹄声)分组伴奏、演唱、表演。

四、拓展

师:你们明白圣诞的由来吗?生:……

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出示图片)。

圣诞节的由来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耶稣的诞生。耶稣是那一年诞生的呢?

确实年份虽然已无从考察,但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就应是在划分世纪的那一年(即公元前一年),只但是正确的出生日期无法确定。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徒便以罗马帝国时期的密司拉教派,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太阳神诞辰的这一天定为“圣诞节”。所以圣诞节在宗教上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圣母马利亚,也就是耶稣的母亲,因圣灵的感动而怀孕,在梦中天使加百列向她显现,告诉她,她将要生下神的儿子,他要被称为耶稣。就在与丈夫约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马利亚被迫在马槽生下耶稣。遥远的东方有三博士得到神的启示,追随天上的一颗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稣,俯伏拜他,揭开宝盒,拿出黄金、乳香等礼物献给他。在伯特利狂野中的牧羊人也听到天使的声音从天上发出,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佳音。

圣诞节对传统的基督教徒来说,是在庆祝耶稣的诞生。他们会在圣诞节的早上去做圣诞礼拜,以纪念耶稣和发扬基督的精神。但是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是一个大家分享彼此对于家人、朋友甚至于他人的爱与关怀的日子。

五、总结。

这天,我们在歌声中乘着雪橇进行了冬之旅,体验了冬天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了解了一些诞节的由来,感受了不一样版本、不一样风格的《铃儿响叮当》。

听着《铃儿响叮当》,模仿坐雪橇的感觉离开教室。

篇8: 铃儿响叮当教案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完美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目标:

一、透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透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潜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透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一样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2、进行A部分合唱。

教学难点:

1、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一样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2、进行A部分合唱。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钢琴、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这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那样东西最吸引你?

生:圣诞树。

师:对,圣诞树。可能有同学要疑惑了:圣诞树是过圣诞节用的,此刻离圣诞节还早呢,老师摆它做什么?

师:我想问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过过圣诞节,又是怎样过的呢?

生:……

师:这天,我们要乘坐“极地特快”号去北极过一次圣诞节。

[设计意图:减轻学生压力,营造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部分:

师:看,火车来了。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火车的汽笛声?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

5---|5---|……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连贯、流畅的声音。]

师:火车驶出了车站,越走越远了。

4/4

5---|5---|……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由低到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体现音高强弱时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HUCI”来演唱。(强弱比较)

4/4

5555|5555|……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开着火车,我们来到了北极,在北极坐雪橇最好。

师:我们来试一试模仿雪橇铃声。

生分声部练习。

2/4

(1)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2)111|111|111|111|……

二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师:这声音像什么?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xx|xxxx|……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齐:“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三、学唱歌曲:

1、范唱。

师:听,圣诞老人来了。(播放《铃儿响叮当》)

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篇9: 铃儿响叮当教案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完美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目标

1、透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指导学生全曲要唱得活泼、欢畅,歌声整齐,吐字清晰灵巧,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

3、透过演唱、律动、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多变的节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欢快简单的情绪,并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所蕴涵的跳跃的、极富推动力的律动感。

2、准确的演唱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整体感知,了解歌曲结构。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动画,看看动画里的小姑娘在干什么?

2、师:这天,老师也想邀请大家参加我的雪橇之旅,大家起立,我们的幸福号雪橇就要出发了。老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中行走、拍手、捻指。

3、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美国歌曲,名叫《铃儿响叮当》。你们看,(出示有色块的图谱),这天的旅程由三部分组成,有时比较平缓,有时跌宕起伏,请观察老师的动作,这三段旅程中哪一段是冲破风雪,奔驰前进的。

(教学意图:从观看动画进入教学资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幸福号雪橇情境,在音乐活动中,整体感受歌曲情绪,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老师表演的动作中感受不一样乐段的主题和变化。

二、学习A乐段歌曲

1、首先我们踏上的是A段旅途,请大家聆听A段中多次出现的铃铛声,想想能够怎样用串铃来表现。

2、学生创编演奏为A乐段伴奏,在乐器伴奏中感知这个乐段的情绪、节奏。

4、学唱A段歌曲。

(1)观察A段中的两间小房子,比较老师画出的旋律线,看看哪个小房子的旋律先下坡再上坡,哪个小房子只下坡不上坡。请大家也来画一画,唱一唱这两个乐句。

(2)演唱A段歌曲。纠正出现的问题再次演唱。

(3)这段歌曲表现了铃儿摇晃时发出的声音,就应用跳跃的声音还是连贯的声音来表现?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A乐段。

(教学意图:A乐段主要透过串铃的演奏来感知这一乐段的音乐形象,并透过画旋律线的方法区分两次不一样的结束句。)

三、学习A’段

1、我们明白A’段和A段十分相似,请大家观察我演奏的串铃,找一找哪句的演奏发生了变化?生:最后一句。

师:最后一句雪橇平稳缓慢的奔向了远方。歌曲最后一个长音表现雪橇滑的很远很远,我们一齐数一数共有几拍。(9拍)

2、我们一齐用串铃来表现出这个乐句的节奏变化。再完整演奏A’段。

3、演唱A’段。

(1)接龙唱,师唱最后一句。

(2)讨论最后乐句的换气及减弱的力度变化,并练习结束句。

(3)完整演唱A’段。(播放伴奏音乐)

(透过观察乐器演奏中的变化,找出节奏旋律发生变化的乐句,并在乐器演奏的活动中强化最后一句的变化。解决演唱中的节奏难点。)

五、学习B乐段

1、B段是最惊险的一段旅程,观察老师的动作,数一数有几次跳的动作?(5次)

2、出示红色标记,这五次跳的位置即是乐句的开始又在弱拍的位置上,我们称他为弱起,在这首歌曲中给人一种起伏的奔驰的感觉,你能在弱起的位置准确的做跳的动作吗,一齐试试看。

3、再看看老师怎样用铃鼓来表现这段音乐的。学生练习。

4、演唱歌曲。

(1)你能准确的唱出歌曲中红色的弱起部分吗?默唱歌曲。

(2)跟琴演唱歌曲。

(3)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意图:透过身体律动和铃鼓的演奏两种方式感知、强化本乐段中的五次弱起节奏,感受冲破风雪,奔驰向前的音乐形象,解决演唱中的节奏难点。)

5、完整演唱歌曲。

六、拓展

1、欣赏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讨论节拍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

2、欣赏无伴奏合唱《铃儿响叮当》,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教学意图:透过欣赏的作品,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帮忙学生感受不一样音乐表现形式表现下,同一个音乐作品能够变化出不一样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

结束语:这天的雪橇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的小乘客十分的热情友善、用心乐观,老师期盼和你们的下一次相聚!再见!

篇10: 铃儿响叮当教案

师:大家都明白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方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2、练习A部分合唱。

师:大家表现的十分好,圣诞老人在圣诞树上挂了一些小礼物,但是要能够完成他出的考题的同学才能够得到。有谁想试试?

【让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学习《铃儿响叮当》第二声部的旋律】

考题:1、视唱一下旋律,并教会班上的同学。

2、进行二声部合唱。

学生带领学习二声部,分小组练习,教师组织合唱。

3、学习第三部分。(师出示旋律谱)

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一样……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结束部分不一样)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

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4、学习第二部分。

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十分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旋律,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讲解弱起。(B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明白弱起在歌曲中的作用。]

5、完整演唱全曲。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我们来和“圣诞老人”比一比,看谁唱的好。

(教师指导合唱)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很累了,圣诞老人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志向卡。每个同学能够把自我的志向写在卡上,相信必须会实现。(边欣赏《铃儿响叮当》边写)

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之后又出现了黑鸭子演唱的《铃儿响叮当》你们回去试着把这首二拍子的歌曲改成三拍子。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铃儿响叮当教案

★ 《铃儿响叮当》教案

★ 《铃儿响叮当》音乐教案设计

★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

★ 《铃儿响叮当》音乐教学反思

★ 中班《铃儿响叮当》音乐活动教案

★ 幼儿音乐律动《铃儿响叮当》教案

★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教案《铃儿响叮当》含反思

★ 《假如》说课稿

★ 模板说课稿

关键词: